寻访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村落情怀
中国古村落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走进古村落 > 村落情怀
一线童溪 彭谢度生 -- 福建宁德莒洲
古村落   2016-09-18 07:58:3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知道我喜欢古村落,朋友们都会热心地向我推介他们心中的古村。于是,我听说了并走进了古瀛洲。
    “四面环石,无土可耕,一线童溪,彭谢度生!”
    就这四句十六字,就足以让我渴望去瀛洲见上一见。
    四面环石,注意,不是四面环山,一字之差,差之远哩!如果是山有林,不至于无土可耕。
    一线童溪,显然是峡谷之涧的溪流。就这一线溪流乃是彭谢两姓之族赖以生存之源。
    过了金钟水渡,便有当地村民用摩托带我们进村。一米宽的碎石铺就的山路,一侧是陡峭的岩壁,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溪壑。颠簸着足有两华里左右听车主说,到了!
    还没有从车上下来站定,一阵凉风飕的掠过,浑身上下的感觉爽快了许多。定睛一看,崖壁陡坡之上一棵巨榕俯仰山壁岩石之间。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遒劲的枝干伸展着横卧在山路上空,沉甸甸的指头下垂直探溪河水面。古榕树宛如村口的门将,那巨大的身躯和伸展开的臂膀之下,宛如一个取景框。远眺峡谷之间岩壁陡坡之上悬挂着的村落,近看,巨大的岩石上的石刻“惊涛瀛洲”,据说这四个字是老作家冰心女士的手迹。一抬头,树身后面有一座古庙气宇轩昂;再回首,又一座观音寺安然高座。 回转身,只见临溪岸上一尊供奉土地神的小土地庙,视线略作移动,庙前还有铜质的香炉,象斗一样大。
    这是一个经典的村口景观!这个村口让我们在还没有见到一个村里人的时候,已经在进村的第一时间感受到村里人的精神世界、生活秩序以及政府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据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有谢氏后人谢莺,其先祖在唐宋年间政治避难,由淮入闽。到谢莺已是第十二世孙。因人丁繁衍不堪栖息,和彭氏异性兄弟结伴来到瀛洲开基立业。瀛洲俗称莒洲。溪山险峻,峰回水转。处处危岩峭壁。前后有两条溪流截锁,无路可通,无土可耕。只有攀藤扶岩才能上上下下。当地百姓靠着给溪流上的过往船只拉纤谋生。湍流,危岩、暗礁、险滩,船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民众叫苦连天。
    当时的县令尹、屠两人奉命来莒洲视察面训。见村民个个赤身裸体行船,在水中上上下下,生活确实艰困险恶。于是捐俸禄令谢如苗、谢马桥为首,率群众早市开壁,钻道引流。
    终于,山路河道得以贯通,河道两端连通古田、屏南、松溪、政和、寿宁、周宁等六县。
    到了明正德七年,当年的屠公年村民开辟山路水道有功。遂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下旨允彭谢两姓专司盐业。此后,运盐船只频繁往返,莒洲一跃成为商贸集散地而繁荣起来。随着社会发展,交通和产业的转型等等原因,古村自然衰落了下来。直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兴起,村里村外的古迹、古建筑、古民居和险奇的山水自然景观是古村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线童溪”再次成为莒洲古村的生财之道。
    我先后两次走进莒洲。两次都是匆匆。
    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因为村子的上游要新建水利。六百年的古村即将从地图上消逝。
    我是怀着告别的心情来到莒洲。深深的惋惜之情至今不能拂之而去。
    第一次来的时候,莒洲周边的村子已经动得差不多了。 莒洲市动迁工作中最后的堡垒。
    村里的气氛依然那样清幽、淡定。凉棚上的瓜果依然生翠;主街商铺门面外邻里乡亲依然聚集着闲聊;中药铺还是草香药齐随时候诊;只是悬挂在村里的横幅标语让你感到一点潜在的压力。
    村里家家户户的院落几乎都是开放的。有人的、没人的都向你敞开。那些石头垒筑的墙基石阶和活动的扶手楼梯,向岩石山体和童溪水岸不断拓展着他们原本狭小的生活空间。那临水的小楼仓储,那门楣的桃符对联,那山上引来的水管,那井壁上的青苔,那门前过街的跳空石板,还有那经久不息的香烟烛火薰烤着依然次向威严的祖宗神龛,我深深感受着几十代人、数百年来处心积虑营造起来的家园的气息。
    第二次再来的时候,村里多了许多帮助动迁的干部。宣传喇叭打破了古村的宁静。为确保古村的动迁不受外界的干扰。上面有令不得外人进村。当我们被“左派干部”发现之后,差一点失去自由和我们两天拍摄的资料。还好,毕竟不是三十年前。只不过,我第二次来向上后山看看那古代县令赞助、村民们艰辛开凿的的水道工程未能如愿以偿。成为我难以弥合的心痛!

    我是从村口主街头上的那座道光年间修建的石栏桥桥洞下面,发现水是从山上岩壁的沟渠里下来的。穿过村中的街面和石栏桥,桥下的山体上也有沟渠引水而下,再经地面道路下的水沟流入童溪。这水的源头、 这水和村民的生活、这水保寨护村的意义何在,我想有一天会成为我再次回访村民的谜底


    张安蒙   2008年8月11日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