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
古村落   2017-08-28 03:42:2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 Situation
年代: 明代宣德元年(1426 年) 
地理位置: 福建漳州南靖书洋镇 
面积:8 平方公里
行政所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 
人口:1538 人
民族:汉
特色:土楼雄奇,农耕礼教,神秘的客家文化景观。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塔下亮点︱Highlights
  土楼 􀂊 长寿村 􀂊 客家土菜
  = 顺昌楼  
顺昌楼是塔下村张氏第17世子孙于1927 年改建而成。楼高4 层,每层有46 间房屋。顺昌楼为双环结构,内环一层。顺昌楼是塔下村的大型土楼之一。
  = 德远堂
德远堂坐落在塔下村东面山麓。祠堂占地6 亩,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德远堂有二进五间,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左右。祠堂坐北朝南,背靠绿阴,面向溪流。殿内雕龙画凤,装饰典雅,富丽堂皇。宗祠前有半圆形池塘,塘边分别竖立着23 根高达10 米的“石笔”,犹如细长的石塔,古朴典雅,美丽壮观。23 根高达10 米的“石笔”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群。
 塔下特产︱Special Products
   野菜 􀂊  鱼腥草 􀂊 木耳
 侨乡塔下
地处山区的塔下村,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自清朝开始,塔下人就走出家门,跨洋过海外出谋生。据统计,目前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的塔下人后裔就有一万多人。
《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最早到海外谋生的塔下人是十五代的张新瑞,他在清朝道光三年(1823 年)出洋。到民国时期,超过300 多塔下人飘洋过海。塔下人把他们勤劳的传统带到了海外,他们艰苦创业,许多人成为了当地社会的杰出人士,涌现出了一大批商界巨贾。如清朝末年的塔下人张善良,曾任新加坡华侨商会会长,他曾积极出资来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此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旅居印尼泗水的张煜开、张炎开兄弟,拥有千吨级位货轮,经营土特产,成为泗水首屈一指的首富;旅居新加坡的张荣汀是最早在南洋经营茶叶的南靖人;旅居新加坡的张庆重兄弟,创办源源船务有限公司、新侨船务有限公司,拥有千吨、万吨级位货轮46 艘,远航四大洋,系新加坡3 大船务公司之一;旅居泰国曼谷的张建禄、张翰锦、张翰湍和张翰书经营钢铁器材,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为泰国经济繁荣作出杰出贡献,多次荣获泰国国王颁赐的白象勋章、皇冠勋章。
 塔下村的张氏兄弟在外积累了财富后,一直秉承着质朴的客家文化传统,一直心系着祖国和故里。曾任新加坡张氏总会第25 届主席、印尼泗水漳州同乡会主席的张庆重,抗日战争期间,团结华侨积极投入民族救亡运动,多次捐款资助延安军民抗日。1938 年10 月,他担任“泗水海产公会”主席,将海产公会公积金捐献救国。1961 年,捐资创办南靖县曲江华侨医院,改变了南靖山区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此后又捐资兴建南靖“南侨戏院”、百岁楼,助建县图书馆。1990年10 月,80 岁高龄的张庆重携眷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巨变,感慨万千,倡议设置“南靖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并带头捐献100 万元港币作为基金。他还捐建塔下公路、桥梁、凉亭、架设高压电线,为家乡古稀老人设立“度岁金”,赢得了家乡人民和海外侨胞的赞誉。泰国福建公馆名誉理事长张建禄,是泰华社会中深孚众望的侨领,十分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创立教育基金会,每年为家乡发展教育实施奖学、奖教及助学计划。捐资80 多万元兴建塔下小学秋光教学楼、操场、围墙和南靖三中秋光门。还在桑梓设立慈善基金会,每年向德远堂派下的塔下、曲江、南欧三个村高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发放一次敬老助残福利金,已发放30 多万元。张建禄不但乐善好施,而且为中泰友好交往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多次应邀回祖国参加“五一”、国庆等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张博仁是新加坡丰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兼经理,去年3 月,他代表其父张奕聚,捐赠人民币197 万元,在曲江中学兴建“荣汀教师宿舍楼”、“荣汀学生宿舍楼”、“荣汀图书馆”三座大楼。这些都表现了张姓族人心系祖地,走遍天涯不忘根的宽阔胸襟和文化理念。
 土楼雄奇
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书洋镇,在文化区上属于永定客家文化圈范围。塔下村被两座自南而北的大山围栏起来,犹如两只臂膀守护着塔下,又似两道天然的屏障庇护着这山间的水乡村庄。山中古木参天,竹林茂密,林荫深处,雾霭淡淡。一弯山溪从峡谷中跃出,溪水快活奔流,穿村而过。就在这个仙境般的山谷中,耸立起了一座座让人啧啧称奇的客家土楼。
关于塔下土楼的来历,塔下人还有一个记载。元末明初年间,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 年)肇基塔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
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再加上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村中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 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 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历经几百年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光滑,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3 支高过10 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悠闲安逸的塔下老人 
  英彦辈出
塔下人历来就有着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第16 世祖嘉程公为了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塔下的土楼里也开办了以振家声,建了一座文选楼供子孙读书学习之用。楼内炽昌庭的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无下良谋读与耕”,就体现了“兴诗立礼”的儒家思想,告诫后代要注重礼义,读书求进。此后,塔下的土楼开始多设私塾学堂,大兴文风。
在塔下的《张氏德远堂族谱》中还记载着塔下从九世开始就创书租儒租,及后各房都有儒租田产。清朝道光年间,还组织“曲江文会”,经常举行作文评讲活动,勉励人们发奋读书,并在族规中规定,凡取得秀才以上学历者,可获得数十担儒租田,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从清朝乾隆到光绪年间,塔下族人中有14 人获得举人、进士,塔下也先后竖起了14 支石龙旗杆。这一支支的石龙旗杆也成为了塔下张氏家族注重教育的象征。
到了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废除科举考试而办新学。塔下村开办了西园学校。据《南靖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初期,南靖县留学生10 名,德远堂张姓家族就有4 人分别在法国里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高校深造。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千秋伟业人才为先。建国后,塔下张氏家族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他们在旅外华侨的资助下,建起中学校舍1 座、小学校舍4 座,还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张秋光教育基金会”、“张荣汀奖学金”等等,让世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张姓子孙有书读,读好书。10 多年来,这些基金会共发奖教、奖助学金百多万元,有一百名大学生享受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 元发至毕业。现在南靖县境内德远堂张姓派下4000 人中,就有大学生200 多人,其中张万龄家族有30 多人。现族人中获博士学位5 人、研究生3 人,教授、副教授10 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 多人。
 长寿奇村
塔下村幽居于这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塔下民风纯朴,塔下人多长寿,被称为南靖的“第一长寿村”。
现全村1600 个人口中,60 岁以上的就有220多人,其中80—89 岁的30 多人,90 岁以上的3人。近20 年中全村有6 位百岁老人。1999 年去世的李香英寿达108 岁。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的长寿秘诀在于热爱劳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一身强健体格;食物上他们多吃大米、甘薯、芋头和蔬菜等素食为主,喝的是高山流下来的泉水和土楼里的井水;塔下人不贪图非分,心境安定,此外塔下人的子孙都十分的孝敬长辈。

同时,塔下村还经常组织老人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吹拉弹唱、下棋钓鱼等活动。海外相亲返乡来探亲,都会向全村的老人发红包,并且还设立了敬老基金和福利基金,70 岁以上的老人还享受定期赠送的长寿金。  

 

 

 靠山而建

 

 建国以后,溪河之上有侨胞捐资修建的石桥11座,座座风格迥异(这段文字后增加统计调来的古桥)

 

 溪畔土楼——倚南楼

 

 村 巷

 

山不转水转 村落就在水湾之中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