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古村落   2017-08-28 03:43:00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 Situaion
年代: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地理位置:山西临县碛口镇南部2.5 公里  
面积:村落面积4.8万m2,建筑面积8020m2,古建筑面积5777m2,
行政所属: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碛口镇
人口:1070人
民族:汉族
特色:黄土高原上空灵浑厚的窑洞村落群体景观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李家山亮点︱Highlights   
   桂兰轩 􀂊  东财主院 􀂊  新窑院全景 
 = 东财主院
东财主院是李家山大财主李登祥的宅第。“东财主院”位于村体东面,两层窑院,为“东财主”李登祥在同治5年即1866 年建造。李登祥在碛口开有“德合店”和“万盛永”两家商号。其窑院的大门在李家山村建造水平最高、装饰最为豪华。 
 = 桂兰轩 
 “桂兰轩”位于上街东面一段,李东香所建,由一个两层的主院和一个跨院组成。建筑年代与“东财主院”大致相当,甚至更早。
 李家山特产︱Special Products
   红枣 􀂊  野生酸枣
 “汉墓”惊现
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碛口镇的南山上,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李家山的发现和声名远扬与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是密不可分的。
1989 年10 月,吴冠中先生赴李家山写生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后来吴冠中先生说他一生有三大发现:
一个“名珠”——湖南武陵源张家界。
一个“汉墓”——山西临县碛口李家山村。
一个“金矿”——横亘山西陕西内蒙等省的黄土高原。
在李家山等地看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吴冠中说那支离破碎的黄土山峁,酷似沉睡着的雄虎,后采他创作了《群虎图》,成为了他的一幅得意之作。
2000 年5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率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在整整爬了三个小时后上到李家山村,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
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凤凰山寨  
《李氏宗谱簿》上记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经过繁衍发展,到清中叶时期,李氏家族已成当地的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专心于商业。据史料记载,当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德合店”和“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三和厚”。两家财运亨通,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的陈氏比富。 
资金充盈后,两家请来了风水先生为其找合适的位置来修建房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两家在几百米约 40 度的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造型不同,风格各具。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 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 多户人家, 760 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驼铃声脆
李家山村的繁华源自山下黄河畔的碛口镇。碛口镇是明清以来山西第一大著名商镇,隶属永宁州(今山西临县境内),素有“晋陕第一大镇”之称。碛口镇地处晋西北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林家坪镇接壤;北与刘家会镇、从罗峪镇毗连;南与柳林县孟门镇为邻。
碛口的兴起得益于地处黄河上的商运水陆码头位置,加之明代广推开中法和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为碛口商业集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碛口镇上原有三条商业大街,大街两旁店铺林立,车水马龙;镇上十三条小巷,就山曲折,错落有序,密布四百多家店铺。李家山明清民居建筑更是碛口商贸经济繁荣的产物。其商业兴盛状况,在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黄河中游的水旱码头,名扬陕甘宁,誉满晋冀豫。据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黑龙庙碑》记载:“碛口镇又境接秦晋,地邻河干,为商旅往来舟楫上下之要津也。”民间亦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谚。
随着商业的发展,到乾隆中期,碛口成为了重要的中转站,出现了两条重要的商道:一条顺着湫水河北上,路经侯台镇,钻入樊家沟,翻过吴老婆山,经离石到吴城,由吴城再散发到晋中、太原、京津,全长数百华里;另一条是渡过湫水河,南下麒麟滩,沿着黄河畔,下孟门,到军渡,直赴晋南、河南各地。
清末民初是碛口镇发展的黄金时期,商贸经济进入鼎盛阶段。到民国初年,碛口镇仅坐商就有204 家,每天有百十条船筏往来,将大西北的粮、油、盐、碱、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品由船筏载运而来。据史料记载仅麻油一项日卸货数万斤,再用骡马、骆驼等畜力驮运至吴城,由吴城转运汾州、太原乃至津、京、汉口等地。当时人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天流”。在回程的时候则运送棉布、绸缎、丝、茶、烟酒、日用工业品等回到碛口进而转销大西北。碛口也逐渐成为水陆运输中转的中心,成为晋商最先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时碛口周围李家山、尧昌里、马杓峁、陈家塬、刘家里、子园则等村,都有骡马上百头,川流不息地往来于碛口与各大商贸城市之间。有诗云:“骆驼叮当响,船家夜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
 窑洞奇观
李家山的民居以窑洞房为主。窑洞房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壁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李家山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有的窑洞在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白灰,在最里端修上炕,用木框架做好门窗,再糊上纸或者安装上玻璃就成了一户人家。有的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再抹上白灰,修好炕,安装上门窗。也有的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头修葺,而里面还保持着原来的土窑洞。 
由于历史的繁华,李家山的窑洞门前多有院落,宅院四周多建有围墙。一些大户人家甚至有两进、三进院落。院落内的装饰颇为讲究,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
李家山人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贴窗花、挂对联,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一些人家室内摆设,也颇为讲究。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应有尽有。

李家山的窑洞在这么一个黄土高原上,依山借势、参差错落,展示出了一种集聚震撼的立体交融式建筑。  

 

 

 自下而上削山而建

 

洞天别趣

 

 联想长城

 

 一抹翠绿的生机

 

 满满的生活气息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