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专题论坛
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研讨论坛 > 他山之石
古村落之魂:留住“活态”村庄,留住乡愁记忆
古村落   2016-06-27 06:35:4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冯骥才在2005年曾提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要大很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也曾慨叹,“古村落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来源 :2016-05-26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聚焦古村落保护”系列报道  

    过热的商业开发、快速城镇化的扩张、猖獗的偷盗破坏……诸多因素重叠,导致近10年里,国内古村落数量急减。
    科学地开发与活化古村落如何迈过一道道坎儿?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如何让更多人记得住那份乡愁?

 “小村落就是大社会”

   “很多古村落地处偏远,早年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不多,于是我建议学生们可以多做这方面的考察。可是,我们越研究越觉得复杂,越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谈及最初接触古村落研究的感受,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深有感触,“古村落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人、自然、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一个小村落其实就是一个大社会。”

 

 俯瞰古村落,一派宁静祥和气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冯骥才在2005年曾提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要大很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也曾慨叹,“古村落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

    其实,两位名家的观点并不难理解。毕竟,万里长城、故宫只有一个,而古村落则星罗棋布,遍布全国。
    “故宫、长城的保护多是技术问题,而古村落是活态东西、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保护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古建筑,还要注重村落的活态传承,保护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并设法留住这些村民。”常江说
   李培军也认为,古村落其实涉及了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如果村落里的建筑算是硬件系统,那么传统风貌、村落发展史、姓氏文化、非遗项目、饮食文化、服饰特点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软件系统,“单纯注重硬件保护,并不足以支撑村落的生存与延续。”

 与国外类似的经历

    2012年,常江到德国古村落的一次考察经历,让他感触颇深。“相比我国古村落过热开发,外国在这方面淡定很多。”常江介绍,在国外一些旅游型村落里,村民谋生手段呈多样化,真正专门从事旅游的居民并不多。

 

 德国莫奈故居

   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一直为业界称赞。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造村运动中,日本大分县便提倡了“一村一品”,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一个地方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有一定销售半径的拳头产品。这不仅带来了农业提升,也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日本的汤布院町为例,这里人口不足1万人,每年却有数百万游客前来旅游。
   对比国内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进程,上个世纪50、60年代,韩国、日本就开始加强了这方面重视;而部分欧美国家着手更早,二战以后便已开始了相关保护工作。
   “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其实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年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也都曾遇到过。”祁嘉华介绍,城市扩张带来农村消亡后,对于这些国家同样不是福音而是灾难。比如,农田大量被占,导致国内农副产品供应减少,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城里人生活成本也随之大幅提高。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培军

   “国外也是在工业化发展之后,享受着工业文明的同时,发现忽视了乡村发展。随后,国家呼吁并制定相应规划方案,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休养生息,逐步推进生态修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助力被忽视的古村落重新焕发活力,让外迁居民逐渐回归自己的村落。”李培军说。

    保护!不能只剩下苍白的呼喊  

    如何保障古村落科学地保护与活化?  

    “要立法!”祁嘉华说,相比古城古镇,古村落数量更为庞大,而当下还没有针对性法律条例。文物贩子如此猖獗,甚至明目张胆地开着车盗窃,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文物,没有法律保护,这一点十分危险。只有有了法律保障,才能名正言顺地说古村落保护工作走向了正规,“立法虽然涉及诸多方面,但应该是时间问题。”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提出,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故乡的老树,任岁月悠悠依然枝繁叶茂  

    乡愁究竟在哪?“实际上,它就在我们的故乡。而我们故乡不在城市,而在乡村,在那些古村落……”祁嘉华说。   
    “对古村落我们只喊保护,其实非常苍白!”常江认为,应该首先唤起全民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古村落的充分认识,应该多角度调动社会力量,开发商、专家学者、政府部门、民间团体、村民、媒体形成一种氛围,深刻地认识乡愁的真正内涵。  
    此外,古村落活化留得人也十分重要。常江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和古村落建设结合起来,帮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建设家乡,才能防止村落空心化,留住那份乡愁。

 

 深圳甘坑客家小镇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不是这些村子太差,而是开发模式不适合。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开发商、村民、专家、政府部门缺一不可。”“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发起人汤敏说,以“古村之友”志愿者团队为例,它作为第三方志愿者平台,成为各方联合在一起的纽带,有利于实现各方优势的最大化。

 

 广东韶关乳源桂坑村  

    汤敏以广州增城区正果镇黄屋村为例,通过“古村之友”志愿者平台,为政府和投资商搭建平台,为返乡创客争取政策支持,激发更多创客回乡创业热情,也激发他们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意愿,“现在已有多批创客表达了回乡创业的意愿,比如开发民宿、书院、手工艺等,这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当地人就业,在保护古村的同时进行活化,在科学活化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古村落。”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