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天南地北
书评杂谈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情趣杂谈 > 书评杂谈
重走罗哲文古建之路—咸宁
古村落   2016-09-19 06:09:41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作者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东北大学艺术系主任 赵琛  2015年9月7日

    在拜别了盛情招待我们的洛阳博物馆周书记后,又向恒乾大和尚辞了行,终于晚上七点多在中铁隧道集团的同志们陪同下开往我恩师罗哲文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咸宁。我决定去咸宁已经是二月前的事,主要是想去寻觅瞻仰恩师罗哲文先生下放咸宁五七干校的历史遗迹。

    来前我查阅过相关的资料:1969年9月至1974年12月,文化部在此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原中央文化部系统的6000多人及其家属,分3批先后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经历了为期3年左右的“思想改造”。其中包括高级干部、专家、学者、作家、画家、名演员100多人。如冰心、沈从文、臧克家、王世襄、范曾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烧砖盖房,围湖造田,短则一年,长则达5年之久。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和众多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
    凌晨两点到了咸宁,辗转反侧我无法入睡,想起罗先生送我《罗哲文从艺七十年》的画册时指着上面的一张他扶犁耕田时的照片说:这是他在咸宁…
    他在文革风雨中尽自己所能,保护了一批古建筑免于破坏,他自己也因为几次向周恩来上书,被造反派盯上。造反派从罗先生的档案里发现,他父亲罗树培当年是靖国军里“手持双枪”的营长,而江青说过,小说《红岩》里的“双枪老太婆是土匪”----。“双枪”胡乱一联系,罗先生就被打成了“土匪的儿子”,遣送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当时北京市公安部门还把罗先生年迈的老母亲武装押送回宜宾老家,押解人员向宜宾当地政府郑重宣布,罗哲文的母亲就是“双枪老太婆”,必须严加管制。  
    1981年,罗先生回四川考察时,想起这段啼笑皆非的往事,赋诗云:车过华蓥感慨多,十年岁月叹蹉跎。 我娘从未川东过,何来双枪老太婆?
    不知不觉天亮了-----
    上午袁主任带我到了向阳湖。来到咸安区见到何区长及其部属。余场长介绍向阳湖原称关阳湖,自文化部在此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后改今名,据说是取自“朵朵葵花向太阳”、“社员就是向阳花”之意。向阳湖没有湖,是一片高地!
    余场长带我来到五七路126号罗先生旧居,现在房子的主人热情地接待我们,说他家房子风水好,住过文化名人,他家子女也很好…
    文体局饶局长还介绍说罗先生近些年来过五次,都是他陪同,他拍摄了很多罗先生的照片,我问他罗先生当时编在哪个连队-----有点遗憾年代久远有些记不清了。我们按展览馆中的文献资料分析应该是二连。我记得恩师回忆他是1969年冬,当时他45岁的背着“现行反革命”的黑锅来到向阳湖,连续几个月参加挖基建房和围湖造田等强度劳动。衣服很少干过,吃的是咸菜、南瓜、大白菜。1970年初春,连里买了几头水牛,但无人会驾牛耕田,连里派他和另外两名战士去学耕田,从此他就爱上了这一农活,与耕田结下不解之缘。
    罗先生常说:“我喜欢耕田,因为它能带给我快乐,每当我看到一片荒地变成田,田上长出绿油油的禾苗,到秋收季节变成金黄黄的果实,心中那份快乐让人情不自禁。我现在每次出差,每每看到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就会想到在向阳湖耕田的乐趣…” 
    向阳湖干校虽然仅存在5年多,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物质文化与精神思考。我这次专程赴向阳湖探访,发现部分文化名人居住的房屋,建造的红旗桥、五七桥、向阳桥等,至今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痕迹。在“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申报“国保”的艰辛历程中,咸宁政府邀请罗先生多次指导、罗先生多方联系,倾注了大量心血。2013年5月3日,国务院终于批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恩师却在此之前一年即2012年5月14日晚与世长辞。
    罗哲文先生在咸宁干校编在一大队二连。不久,他被分配和老书法家李长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杜克(后曾任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同住一间房。李长路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因参加革命较早,且无任何历史问题,负责监视当时尚在受审查的罗哲文。李长路是个正直的好人,向军宣队汇报:罗哲文表现不错!
    据罗先生回忆:“我在文物局工作多年,‘文革’时被视作现行反革命是没指望重返北京的。王冶秋于1969年下放咸宁干校时,已是花甲老人。不久,由周总理亲自点名,他调回北京重新工作,担任国务院文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有了“尚方宝剑”,王冶秋竭尽全力,排除重重干扰,坚持要调我和其他专家…”罗先生返京第二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工作中。在周总理的关怀和郭老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工作由冶秋同志全面负责,取得巨大成功,可以说轰动全国!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